undefined

 

化學毒物侵入人體的途徑

1.經呼吸道侵入:

生產條件下的化學物質,主要是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經研究證明,在全部職業中毒病例中,有95%是由於工礦企業空氣中的蒸氣、煙霧、粉塵等各種有毒物質,經呼吸道侵入引起的。人體肺泡表面積約90~160m2,每天吸入空氣約12m3(約15kg)。空氣在肺泡內流速慢,接觸時間長,肺泡上有大量的毛細血管且壁薄,這些都有利於有毒氣體、蒸氣以及液體和粉塵的迅速吸入,而後由血液分布到全身各個器官而造成中毒。吸入的毒物愈多,中毒就愈厲害。

從鼻腔至肺泡整個呼吸道各部分的結構是不同的,因此,對毒物的吸收程度就不一樣,愈入深部,表面積愈大,停留時間愈長,吸收量愈大。勞動強度、環境溫度、濕度、接觸毒物的條件和毒物的性能等因素,都將對吸收量有影響。肺泡內的二氧化碳,也能增加某些物質的溶解度,從而促進毒物的吸收。

2. 經皮膚侵入:

有些毒物可透過無損皮膚和經毛囊的皮脂腺被吸收。經表皮進入體內的毒物要經三道屏障,第一道是皮膚的角質層,一般分子量大於300的物質,不易透過無損的皮膚;第二道是位於表角質層下面的連接角質層,其表皮細胞,富有固醇磷酯,它能阻礙水溶性毒物的通過,而讓脂溶性毒物透過,並擴散,經乳頭毛細血管而進入血液;第三道是表皮與真皮連接處的基膜。脂溶性毒物經表皮吸收後,還需有水溶性才能進一步擴散和吸收。所以水、脂都溶的物質(如苯胺),易被皮膚吸收。只脂溶而水溶極微的苯,經皮膚吸收量較少。

毒物經皮膚進入毛囊後,可繞過表皮的屏障直接透過皮脂腺細胞和毛囊壁而進入真皮,再從下面向表皮擴散。但這個途徑不如表皮吸收重要。

如果表皮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壞,如外傷、灼傷等,可促進毒物的吸收。粘膜吸收毒物的能力遠較皮膚強,部分粉塵可以通過粘膜吸收。

3.經消化道侵入:

許多毒物可通過口腔進入消化道被吸收。

胃腸道的酸鹼度是影響毒物吸收的重要因素。胃內食物能促進或阻止毒物通過胃壁的吸收。胃液是酸性,則具有阻止電離作用,因而增加其吸收。胃內的食物,蛋白質和粘液蛋白類等,則可減少毒物的吸收。

小腸吸收毒物的重要原因是腸內鹼性環境和較大的吸收面積。弱鹼性毒物在胃內不易被吸收,當到小腸後,就轉化為非電離物質被吸收。

小腸內分布不少酶系統,可使與毒物結合的蛋白質或脂肪的分解,從而釋放出游離的毒物而促進其吸收。在小腸內,物質可經細胞壁直接透入細胞。此種吸收方式,對毒物的吸收起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大分子的吸收。

 

undefined

化學毒物可能出現在生產的重點環節有:

1.原料開採與提煉:開採過程中所形成之粉塵,如錳礦中的錳塵;逸散出的蒸氣,如汞礦;冶煉過程中可產生大量蒸氣或煙,如煉鉛。

2.材料搬運與儲藏:液態材料因包裝滲透而經皮膚進入人體,如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貯存氣態毒物的鋼瓶洩漏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

3.原料加工: 在加工過程中,固態原料可導致粉塵飛揚,液態原料有蒸氣溢出或有液體飛濺。

4.化學反應:某些化學反應如控制不當或加工失誤可導致意外事故發生

5.工業三廢處理: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棄物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氫、氟化物、汞、鈹化物等。

6.檢修:管道、設備維修、檢修,容器清洗等過程可有氣體逸出,或有液體溢出、噴濺而污染雙手或體表等。

7. 其它:如進入地窖、陰溝、礦井下廢巷道或清除化糞池時,會有硫化氫逸出等。

如何預防職業中毒,雇主應對作業場所使用或產生的毒物種類進行識別,透過現場檢測評估勞工的暴露標準,採取綜合管理措施:

1.工程控制措施:如改進生產技術,採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物質;生產中儘可能機械化、自動化和密閉化,減少勞工接觸毒物的機會;加強通風排毒等。

2. 管理措施:制定有效的職業中毒預防管理制度,建立操作SOP,保障現場監測、工程控制設施及個體防護用具的有效運行和使用等。

3.消除和控制環境污染,使毒物的排出量低於國家職業衛生標準限值。

4.加強健康教育訓練,普及職業衛生知識。

5.做好職業健康控管,按照國家法規要求定期進行職業健康體檢,早期發現健康損害,及時調離工作崗位。

6. 加強個人防護:個人防護用具可以進一步降低危害風險,合理使用,可以將危害風險或強度降低到職業衛生規定之標準以下,是降低危害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







 


 

 

 

 

arrow
arrow

    Personal safe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