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品一直是民間信仰中不可或缺的祭祀工具,不過拜拜時到底要不要燒香?這是近年來常被提起、爭論不斷的議題,由於現代環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燒香對人體健康與環境產生巨大的危害,然而,一般民眾信徒卻認為,拜拜不拿香,對神明不夠虔誠,所祈求的心願似乎無法上達天聽,究竟,信仰的傳承和呼吸乾淨空氣的願望,要如何兩全?

Image 1.jpg

 

燃燒中的香會產生細懸浮微粒PM2.5,長期吸入,會導致呼吸道、心血管疾病,其中也含有致癌性的多環芳香烴(PAHs),更會提高致癌的風險。因此行天宮早在2014年8月起就實施不再焚香,也撤掉供桌及香爐,廟方表示,祭祀不該拘泥於形式,只要心誠意正,心好就香

如今大家都知曉焚燒中的香所產生的危害,那麼,製造過程中的香會產生什麼危害呢?根據105年的研究調查顯示,台灣的製香業者約有4000家,香的製程皆大同小異,原料主要是用竹枝為骨幹,一般用的是韌度較強的桂竹,步驟為先將竹枝的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再放進用楠樹樹皮製成的黏粉中,再放進藥料粉中來回滾動著,讓藥料粉均勻地附著在竹枝上,再把整束展開成扇形,從中挑出品質欠佳的香,這個動作稱為“掄紙扇”,目的是讓藥料粉能完整均勻附著在竹枝上,也是製香過程中最為費力、最需要技術的。之後再將第一次掄紙扇的竹枝放進混合了香粉與黏粉的香料中來回滾動,為第二次掄紙扇,經過第二次掄紙扇的竹枝,還需一至二次的掄紙扇,才告一段落,接著就得趁著日正當中,將掄好的香束,舖在太陽底下自然曬乾,才算製成。

在製香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有香粉在空中飄散,使廠內看起來煙霧瀰漫,但是師傅卻都沒有配戴口罩防毒面具等呼吸防護具,雖然研究結果顯示,作業環境測定的粉塵大部分為可呼吸的粉塵(大粒徑的粉塵),但製香師傅通常工作年資長,累積的暴露量仍不可忽視,可能會造成肺部慢性的傷害。

因此,建議可從兩種方式著手改善,1.增加局部排氣,改善通風,以降低粉塵濃度;2.配戴呼吸防護具,加強製香人員的衛生保健觀念,並不是所有天然材料,對人體都是無害。

 

參考資料來源: 【製香作業環境粉塵與重金屬分佈特性之研究】-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2016/9) 

 

 

arrow
arrow

    Personal safe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