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9)8月傳出一起工安意外,某科技公司所雇用的菲律賓籍女性移工,遭俗稱「化骨水」的氫氟酸藥水大面積噴濺下肢,導致左腿3%、右大腿全被腐蝕,緊急送醫時,在救護車上非常痛苦不斷哀嚎,送醫後傷重不治。由此案例可得知 ,職場員工對高毒性化學品認知不足,員工教育訓練仍有待加強,接觸如此危險的化學品卻沒有穿戴適當的防護裝備,才導致憾事發生。
那究竟,氫氟酸是什麼?為什麼叫「化骨水」呢?
氫氟酸又稱氟化氫(化學式:HF),俗名氟酸、氟化氫、白骨酸、化骨水、洗鑽水、除鏽劑、酸洗等,具有刺激氣味及劇毒性,屬於中等強度偏弱的酸,具腐蝕性,常用於製造氟碳化合物、氟化鈉、氟化鋁、六氟化鈾和冰晶石等有機或無機氟化物,或用於不銹鋼、非鐵金屬酸洗等;國內94年氫氟酸進口量約1300公噸,使用氫氟酸之行業主要有半導體業以其作為清洗劑、玻璃蝕刻業以其作為蝕刻劑、鋼鐵業使用其作為表面除鏽劑、石化業以其作為催化劑、清潔服務業以其作為污物腐蝕清洗劑或外牆清洗劑。
氫氟酸所釋出的氟離子腐蝕力很強,會直接穿透組織,與鈣結合造成脫鈣並侵蝕肌肉與骨骼,所以稱之「化骨水」,暴露的途徑包括皮膚及黏膜接觸、呼吸道吸入及腸胃道攝入,皮膚若接觸到50%以上較高濃度的氫氟酸,會立刻引起疼痛、泛白、紅腫反應,1至2小時內產生水泡,6至24小時則會壞死及潰爛,可怕的是,若接觸到10%以下較低濃度的氫氟酸的話,當下並不會感覺疼痛,因此當事人很容易忽視,往往於6小時或更長時間後,氫氟酸與骨骼中的鈣反應時才出現疼痛等症狀,所引發的疼痛猶如燙傷或鐵鎚擊打般,十分劇烈難忍,此時組織可能已呈現黑色壞死,最後釀成永久性的傷害,甚至死亡。
圖片來源:國民健康局-化學品氫氟酸使用安全小手冊
若意外接觸到氫氟酸的話,要如何緊急處置?
1. 現場及到醫院前之處置
處理氫氟酸暴露與一般化學物質暴露類似,基本上在現場及到醫院前之處置非常重要,包括先除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的水沖洗患部至少30分鐘,再儘速送醫。
皮膚灼傷: 初步處理後,可使用氟離子結合劑:葡萄糖酸鈣或氧化鎂鈣軟膏可塗抹於患部,須至少塗抹30分鐘以上,並繼續直到疼痛消除15分鐘以上才可停止。對於大面積的接觸,在送醫途中並可將患部浸泡在含鈣或鎂的溶液或乳膠中(文獻上有報導可將乳膠灌入手套中,再將受傷害的手戴入手套,以促進灼傷部位與乳膠的接觸)。
食入性傷害: 不可以催吐,可給予牛奶、含鈣溶液、鈣片、含鎂胃乳等,以結合氟離子。
眼睛傷害: 應立即沖水30分鐘以上,方法是自受傷眼的內側眼角向外沖洗,以避開另一隻好的眼睛。
吸入性傷害: 呼吸道吸入時,應先將病患移開污染源,防止繼續吸入,並維持呼吸道及給予100%氧氣。
2. 到達醫院後之處置
確認並完成所有的初步處置後,到院評估傷害的範圍及深度及有無全身性中毒的現象。 多數的輕度皮膚接觸病患,只要現場初步處置得宜且及早,到院後僅需進一步觀察和局部處置。但是嚴重的病患應給予心電圖、血清鈣、鎂、鉀離子監視(因可能在無預警之下,突發惡性心室心律不整導致心臟停止),並且施以氯化鈣或硫酸鎂靜脈注射。深度的皮膚傷害除了明顯的表皮變色及水泡或潰爛之外,頑固性的疼痛也要考慮是較嚴重的傷害。這些局部傷害,尚可使用局部浸潤注射、動脈灌注、及靜脈局部灌注等方法,將含鈣或鎂溶液灌注至局部組織中,以對抗氟離子所造成的毒性。
使用氫氟酸時,應該如何預防?
接觸時應配戴好防護裝備,以避免與身體接觸,包括皮膚、眼睛及呼吸道等 。 預防手部接觸時需佩戴氟化聚乙烯(PVDF)、天然橡膠等材質之防滲手套為宜,一般布質手套沒有防護功能,易於飛濺場合應做到全身防護,須穿著橡膠材質連身式防護衣、安全靴,眼部應使用護目鏡或全面式面罩;呼吸道防護則可佩戴含有防HF之濾罐防毒面具或全面式供氣式呼吸防護具(SCBA)。